芈黍离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611节,汉世祖,芈黍离,成熟的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听郭廷渭这般自信的话,刘旸也深受感染,道:“郭侯所言,大长我声威士气啊!陛下说过,海上作战,我军就是有无敌的气势,必胜的信心!
根据荣国公与安国公等将帅筹谋,此番击辽,水军在海上将有大作为啊!虽然可从陆上一城一寨地打过去,但耗时费力,而浮海击辽,就如一把尖刀,直插辽东后方,攻其腹心……”
闻言,郭廷渭当即道:“殿下放心,十二年前,臣奉命自水路击辽,最终功败垂成,深以为憾,此次陛下不以臣老,仍愿付以重任,臣必定全力以赴,将大汉的旗帜扎实地树立在辽东!”
“郭侯老当益壮,风采照人啊!”刘旸抚掌赞道。
事实上,如今郭廷渭也就五十岁出头,看起来老,也是吹多了海风,再加劳累所致。
“这几位将军是?”刘旸看着跟在郭廷渭身后的三名军官。
闻问,郭廷渭当即介绍道:“这是臣的三个儿子,长子良平、次子良衡、三子良正!如今跟在臣身边听用,还不见过太子殿下!”
在郭廷渭眼色下,三名年轻人赶忙行礼。看了看三人,刘旸哈哈笑了两声:“将门虎子啊!此番北伐作战,正是你们追随父志、建功立业的机会啊!”
“多谢殿下!”长子郭良平带头表示:“末将必然奋勇争先,不负朝廷与殿下期许!”
目光在郭家父子身上转悠了两圈,刘旸嘴角仍旧洋溢着笑意,继续引郭廷渭前往中军大帐。心中则有了些想法,早有传闻,水军之中,充斥着老臣宿将们的宗族血脉。
以郭家为例,不只郭廷渭这三个年长的儿子,还有好些侄子、外甥以及宗族子弟在军中服役,大多是军官,属于家族的印记有些深了……
刘旸不由得想起临行前刘皇帝漫不经心的一句话,这些年加强了对大汉各级军队的管理与控制,对于水军却有所放松了。郭家对水军的影响太重,未必是件好事啊,对谁都不好,但是,眼下还真得用他们,率领子弟兵作战,还是能够保证一定战斗力的。
中军大帐十分庞大,显得空旷,大幅地图挂在一边,搭配着一座不那么精致的沙盘,围绕着沙盘,赵匡胤、搞怀德、王彦超三名将帅仍旧讨论着。
刘旸与郭廷渭入帐,三人赶忙见礼。虽然与这三名将帅都不算熟悉,但相互之间多少听闻过名声。
论爵位身份,不说在整个大汉朝廷,就算仅在北伐军中,郭廷渭都不怎么排得上号。不过,他却是最特殊的一个,水军作战,没有任何人能替代。
这不可替代性,也就带来了特殊的重视与礼遇。简单寒暄后,赵匡胤便拉着郭廷渭,进行军事探讨。
如何打这一仗,这段时间,赵匡胤等人也筹谋地差不多了,问询了一番水军的情况之后,赵匡胤也不拖泥带水,直接问郭廷渭:“郭将军,你的任务,便是率领水师,坚决彻底消灭辽苏州水军,将辽海彻底纳入我军控制之中!配合陆上作战,以及后续的粮草军械转运与兵力投送!有没有问题?”
“是!”郭廷渭短短一个字,铿锵有力。
对其反应,赵匡胤很满意,不过仍旧谨慎道:“双方水军强弱形势明显,但辽国既然打造水军,对我军浮海进攻,显然是有所防备的,因此,水军进功,仍不可疏忽大意!”
“荣公放心!”见其状,郭廷渭明显郑重了些。
“大军屯练已久,筹备已足,即将正式向辽东进兵,届时水陆并发,以浩荡之势,扑往辽东!”赵匡胤道:“烦劳将军再辛苦些,进兵会议结束,便立刻返回水军,统兵出发!”
“是!”
“荣公打算何日进兵?”一直默默听着将帅议兵没有作话的刘旸开口询问道。
赵匡胤冲刘旸露出一个自信慨然的笑容:“回殿下,明日!另外,请殿下帅令,明日由马仁瑀率军三万出榆关,以为大军前锋,兵进锦州,臣等率军后继!”
不踏实的刘皇帝
紫薇城中有文华、武英二殿,前后相连,靠近东宫,是当初修缮西京时新建的宫殿群,专为适龄皇子居住、进学使用。
这些年,随着对皇子修学制度的完善,皇子们的日子也不如早年那么舒服了,各种规矩的树立,给他们予以极大的束缚。
比起几个年长的皇兄,序齿靠后的皇子们,就没有那个幸运享受当年那种相对宽松的少童年时光了。
一天十二个时辰,要有六个时辰花费在读书、习武上,除了重要节日以及一些特殊事件场合,不论风霜寒暑,都得按时进学,每天从卯时就得起床。
在子女的教育上,随着时间的推移,年龄的增长,刘皇帝的想法也在变化,从过去的宽松、自由,到如今的严格规矩。
当然,也是生了太多,刘皇帝的精力有限,无法所有人都兼顾到,不像当初可以在几个皇子身上投入大量心思教育,因此,这皇子进学的规章制度,也就在刘皇帝的授意下立了起来,并且要求严格执行。
规矩,还是该从小立起!刘皇帝是很喜规矩的,并且厌恶那些不循规蹈矩,反而违规逾制、肆意妄为的人,是以,更加不会放松对皇子女们的监管。
同时,有一点思想也是他一直坚持向这些天家贵胄们传递的,出身在皇家,享受着尊荣,也要承担其责任,接受其磨砺,修学习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是成长成才的基础。
于是,皇子们的日子可就不那么好过了,学业很重,考试很多,懈怠犯错,更是有惩戒,绝不宽纵。
去岁初五皇子刘昀封公开府之后,那小子高兴的,就像脱离了苦海一般……
负责皇子文化学识教育的,还是大学士张昭,老夫子已然快七十七了,古稀垂暮,但身子骨还算硬朗,精神矍铄的。
他的晚年,基本都致力于皇子的教习,十年如一日,充分发挥其余热,在朝中也是德高望重,被捧得高高的,刘皇帝也十分地敬重,也赐了柄龙头拐杖,紫檀木制。另外,还得以封侯,寿张侯。
午后,夏日西移,日头也低沉了一些,懒洋洋地释放着光线与热量。宫中规矩森严,素来是静谧安宁的,不过武英殿后的草坪上,却有几分热闹。
七八名皇子加上一干宫中侍读的勋贵子弟,在进行着一场蹴鞠比赛,肆意奔跑,追逐着那颗跳跃的彩球,呼喝之声不断。
刘皇帝呢,一身常服,惬意地坐在场边的一方石椅上,晒着太阳,饮着果酒,吃着点心。一旁,温国公向训袖管撸起,走来走去,不时叫喊指挥着,像个教练一般,比场中比赛的少年们还要激动。
温国公向训也快六十岁了,基本是从军中退居二线,虽然如今仍挂着侍帅的官职,但基本上是养老的,除了多领一份职俸之外,并不管事,具体主持禁军日常事务的,已然是三衙的都虞侯了。
这仍旧是刘皇帝削减将帅对军队影响的一种手段,由禁军军阶第三等的都虞侯主持工作,又以一些资历地位不那么显赫的将领担任,而殿前、侍卫、巡检三司的正副帅则逐渐沦为虚职。
当然,如向训这般的老帅,总有发挥其余热的地方,就如已故汾阳公药元福一般,向训比较幸运地担任皇子们的武事老师,负责锻炼皇子的体魄,教习兵略。
对于这个职位,温国公还是很满意的,教育皇子这种差事,或许麻烦些,但终究是份美差,这代表着陛下的信任。
而向训,可不像其他人,威望资历摆在那里,得皇帝的意旨,再加规矩,对皇子也有实在的处罚权力。另外,用向训的话讲,他虽读过些书,识得些字,但终究是武夫一个,没曾想暮年还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